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媒体 >

不仁而有仁——霍邱赵不仁书画研究

来源:华夏经典艺术网 编辑:木子 时间:2020-09-24
导读: 张孝玉,1982年出生,安徽霍邱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阜阳市诗词学会会长。
不仁而有仁——霍邱赵不仁书画研究

 

作者简介

张孝玉,1982年出生,安徽霍邱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阜阳市诗词学会会长。长期致力于书法史、书家个案的研究及考证。在《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法报》《书法赏评》《青少年书法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著有《旭日堂诗选存稿》《张孝玉书法文选》等。

不仁而有仁

——霍邱赵不仁书画研究

文/张孝玉

清代霍邱著名书画鉴藏家王潜刚在其著作《清人书评》中说:“取诸各体之书而详观之,或鉴甘苦之,更定精微之。”一语道出霍邱一地千百年来未曾断绝的诗书文脉。霍邱隶属安徽省六安市,古称蓼国。自西周开疆建制始,至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千百年来,皖地这颗明珠历久弥新,发出烁古耀今的光辉。霍邱地处安徽省西北部,大别山北麓,淮河中游南岸,东邻六安、寿县,西与河南省固始县毗邻,南与金寨接壤,北与颍上、阜南隔淮河相望。既是挺进中原、东进西出的跳板,又是连接江淮、南上北下的纽带。霍邱一地人杰地灵,自古以来多仁人志士,文人墨客。唐代窦痒在《醉中赠符戴》中曾有诗云:“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已故的霍邱籍书画家赵不仁,就曾是一位穷尽毕生精力,在丹青墨池中为继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而奋勇拼搏的中国龙,成为霍邱人民的骄傲与自豪。

赵不仁(1908—1986年),霍邱县众兴乡赵河村人。原名赵仁,别号颇多,有不忍、皖乡人、霍散人、闷葫芦斋等。后取老子《道德经》中“造物不仁,以天下为刍狗”之意,改名不仁。赵不仁自幼酷爱书画,更兼勤奋好学,六岁时常在月光下胡乱涂写漫画,七岁读私塾,在老师指导下临帖作画,打下了坚实的书画基础。成年后,为追求艺术,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十九岁时便毅然离家,独闯京城,因投师无门,贫困交加,只得在街头以卖画为生。而后,赵不仁考入河北省公路局任小职员。1936年在冀察绥靖公署任宋哲元秘书,宋哲元是当时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随后他又任北平《新民报》书记和事务主任、《世界日报》编辑部事务科科长、北平新闻行业协会秘书长等职。在那时候,赵不仁就着力在报刊上推介古今中外的艺术名家,如吴道子、吴昌硕、石涛、八大山人、唐寅、文征明、仇英、王蒙、范宽等人都在他主持的报刊上作过系统介绍。

不仁而有仁——霍邱赵不仁书画研究

 

赵不仁擅长治印,刀法酣劲,自成一格,时人对他都有好评,景孤血先生评论说:“吾友赵不仁先生,名仁,多才多艺之艺术家也。”吴仲康先生也说道:“性高洁,寡交游,襟怀浩落,慷慨讴歌,中外知名书画金石家也。”他曾经写了五十多种碑文长卷,每个长卷上有三十八种字体。这些都是他在书画领域难能可贵的贡献。

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赵不仁先后去拜访吴镜汀、张大千、齐白石、陈师曾等人求学问艺,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这些名师的指点下,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三十多岁就已经成为扬名京都并在全国产生影响的艺术家。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作为艺术名流的赵不仁先生,还与刘凌苍、陆洪年、曹客家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画研究会,他是最早的创始人之一,并出任常务理事、讲师等职。后又与刘凌苍等发起成立“艺林画会”“春明书画会”等。他担任会长,并多次举办画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赵不仁还收徒传艺,一时间门下弟子众多。他体谅学生们的困难,从不收学费。他一生淡泊名利,为人正直,廉洁清高。他教育学生们在学画前先学做人。他经常告诫学生:“人生莫被虚名累,学到愚时乃是贤。”因此,他指教过的学生都很成才。

赵不仁曾任中国画学、书学研究会会员、讲师,北平“艺林画会”会长。“艺林画会”成立于1936年,由赵不仁发起组织并任会长,他自己本身是中国画学研究会以及“湖社”成员,而“艺林画会”后来在抗战期间多次于京津两地举办“艺林画展”,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建国后,赵不仁任北京市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北京市书画美术研究会理事,其生平事迹被中国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等著作收录。其作品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展出。部分作品由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四川文史研究馆收藏。1986年4月17日赵不仁病逝于北京。

赵不仁的书画艺术远承宋元董源、巨然、吴镇、王蒙,近师石涛、八大诸家,苦心琢磨,刻意求新。他常以“大禹惜寸阴,陶侃惜分阴”的精神鞭策自己,早起摸黑练字三百,每日作画至深夜,先后磨穿了五台鲁砚,达到了“忘情吃墨”、“力透纸背”的境界。功夫不负苦心人,所以他的绘画作品笔力雄厚,苍古高雅,设色超俗,清新俊逸。

不仁而有仁——霍邱赵不仁书画研究

 

近年来,笔者寓目赵不仁书画作品多幅,特别其中绘画五幅,书法二幅,记忆犹新。赵不仁作画以山水见长,第一幅作品《浅绛山水》,作于1967年,自题“丁未秋七月,不忍赵不仁”,全图从王蒙画出,采用三段式构图法,近景画临水坡石,上有杂树一丛,刻画精细,摇曳生姿。后有松树两株,用笔简率,既填补了画面的空白,也起到拉远视平线的作用。中景以山间缭绕的云雾填充,掩映在云雾之中的是右侧的一组坡石以及树丛,越发显得已经苍茫。近中景的构图方法学元代王蒙。远景以偏于中右侧的两座山峰作为主峰,左侧以低矮横向远山将视平线进一步向远方迁移,这种构图则学的是五代董源的画法。山石画法全从王蒙出,用细入牛毛的线条皴擦出山石的肌理与背光部,在山顶和山脚处则施以簇状的圆点状苔点,显然是从吴镇、石涛一路化来。设色则偏于浅绛,树干及山体、坡石的背光部均用赭石色渲染,而树叶与点苔则以红色加以点缀提醒,显得光鲜夺目。画面整体布局合理协调,虽取法古人但不拘泥于一家形式,而重笔法轻墨法(着色)的作品风格,也是赵不仁本人山水画的一大特征。

第二幅作品《观雨归客》,作于1978年,自题“戊午冬至后一日写于北京,时年七十有一,不仁”。在这幅图中,赵不仁沿袭了明代的山水画法,前景画坡石木桥,一旅人撑伞过桥,中景尽可能地压缩,通过各簇杂树的穿插来丰富画面,远景则舍弃了文人画惯用的“积石成山”的设计,而是通过层层叠叠的山峦堆叠来表现层峦起伏的景象,而后在山坳处施加短条子皴,使得整幅画面在保证肌理质感的同时更强调外部轮廓。设色则以青绿为主,借以表现雨中山川树石的润泽,用赭石色用来表现山石受光部,树木以蓝、绿、红等明度较高的颜色渲染。

第三幅作品《潜庐图》,作于1984年,自题“甲子清明节后一日写于北京,旭公道兄治家教正,不仁”。此图展现出赵不仁晚年学古而不泥古的高超能力,全图学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但却糅合了元代山水画的构图,准确地说是将黄公望一路与石涛紧密结合,这是非常大胆地实践。近景作倾斜趋势的一片山峦,有屋舍掩映其间,线条遒劲盘曲,如牛毛似解索,有石头的顶部自上而下作荷叶皴状的延伸,并用淡墨适当渲染背光部,再以密集的苔点恣意点刴,山穿插着蓬勃向上的松柏,虽然与石涛相比更加内敛,但在精神上却并无二致。中远景则类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画法,以疏松的笔法尽力将景致推远,并在左侧涉及了溪水盘桓的极远之景,再次拉远观者的视线。更值得称道的是,赵不仁在此图中的杂树设计,也是从黄公望处化来,以竖直枝干的小树为底,横笔点染混点为叶,以组为单位簇然于山间坡旁,起到了类似苔点的作用。

第四幅作品《兰石图》,作于同年三月,自题“峭壁参天,流水潺湲,但闻花香,欲渡无船。甲子三月建中道姊法家雅属,七十七叟时客北京,不忍”。此图为竖长立轴,从体势到款识全学吴昌硕《兰石图》。先以饱蘸淡墨的大笔侧锋横扫,顶部墨色自然晕开,愈往下愈见飞白的苍莽效果。石壁旁丛生两簇兰草,与明清画风相比,赵不仁笔画的兰花更贴近吴昌硕风格,以充满波磔的饱墨直接写出,转折处变传统的圆浑为方折,充满浓郁的金石意味。只不过与吴昌硕相比,赵不仁的兰叶更加润泽,而不似吴昌硕的苍劲。他的“梅、兰、竹、菊、松”题材作品,描绘苍松老梅、残菊幽兰、奇石修竹,都具有豪迈倔强的性格和不可摧毁的生命力,流露着作者刚毅正直和豁达超逸的情怀。赵不仁自己曾说:“我画梅兰竹菊松,就是要表达‘梅之傲骨,兰之幽香,竹之高仰,菊之傲霜,松之长青’的精神追求。”

第五幅作品《青绿山水》,署款“乙丑大雪后一日,写于北京,时年七十有八,不仁”,作于1985年,这是赵不仁去世的前一年。全图画面宁静祥和,绝去了中年时期繁复朴茂的特点,呈现出清静出尘的意味。全图粗看之下是学文徵明的构图与用笔,但仔细观察则可以发现,山水人物,特别是树木的画法,则全然是张大千路数。全图S型构图,使得观者的视线随着河流、桥梁以及行人的变化而逐步向上推进。山石多染而少皴,山头与坡头的地方多小碎石的矾头处理,与1967年山水的朴茂繁密相比,此幅作品只在山坳处作适量点苔,显得石壁光洁明媚,这显然是用的张大千学李郭画派的家法,且树木姿态由盘曲变为竖直,多采用圈叶与混点的组合方式设计杂树,这仍是张大千惯用的手法。在设色方面,同样也借鉴了张大千的手法。虽然是小青绿山水,但却多用墨与青,而绝少用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为皴笔不够而极易形成的山石空疏、跳脱的弊端,使得画面更加沉稳光洁。

除绘画外,赵不仁亦颇能书,其字真、草、篆、隶无所不能,1939年“艺林画社”举办画展时,报章就介绍道:“赵不仁君,则书画兼资,自钟鼎而下迨六朝,形结虫鱼,笔胜简漆,此次出品,所临《张迁碑》《张表碑》《郑固碑》《白石神君碑》,雁尾蚕头,没棱无迹……”。在众多书体中,赵不仁最擅长的当属行草书,下笔灵动飘逸,独具美感。

第一幅作品《“江树青红”诗》轴不属年款,上面书写了两首七言绝句,其一:

江树青红江草黄,好山不断楚天长。云中楼观无人住,只有秋声送夕阳。

其二:

山居幽赏入秋多,满目繁英掩薜萝。不羡小山赋招隐,偏怜彭泽眄庭柯。

两首均是近现代书画家溥儒的题画诗。赵不仁将其变画为书,用笔多中锋,放笔直取,横画的收笔与转折处往往重顿,驻笔所形成的墨色堆积颇具装饰性,调节了多用中锋易产生的线条单调的弊端。行轴心线剧烈摆动,越接近尾声,用墨越趋向干涸,笔也越干,无形中就具备了一气呵成之感。单字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牵丝连线,但通过字与字的穿插捭阖关系,体现中了连贯的行气。

第二幅作品《百寿字》,是赵不仁晚年颇爱书写的题材,存世作品与文献中的记录均有记载。1980年,时年七十二岁的赵不仁所书《百寿字》,自题“庚申夏卯月书百寿图于北京,七十二岁赵不仁”,全篇书各种风格篆书“寿”字,颇有装饰意味,可以看出赵不仁早年积累下的深厚书法功底。除目前的存世作品外,亦可在文字中看到他1982年书《百寿字》赠送德国大使馆高级官员岳父(华裔)的记录,不仅逢“百”字为大部分买家所钟爱,似乎赵不仁本人对《百寿字》也格外情有独钟。

赵不仁的一生,充分体现出一个书画家的社会担当和爱国情操。“七七”事变之后,赵不仁创作了《十破图》,此幅作品的构思十分巧妙,将残损的古代绘画、碑版、拓片、笺纸等描绘在一幅作品之中,其精巧的画工也使得大部分观者都不敢相信这样逼真的图像竟然是赵不仁一笔一笔描绘的。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这幅画表现出了极高的写实水平,而从寓意而言,《十破图》无疑是反映了侵华战争对于中华大地的践踏,取“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十破图》体现了毕加索《格尔尼卡》一样的讽刺意义。从这种角度而言,《十破图》所表现出的精神意义已经超越了传统文人画思维的本身。

不仁而有仁——霍邱赵不仁书画研究

 

在1936年初夏的“艺林画展”中,赵不仁的力作《十破图》首次展出。此图一出,立即震动了海内外画坛,《新民报》等各家报纸争相报导当时展出盛况:“每日观者踵接,有山阴道上之感。”并发表评论文章赞扬《十破图》,评介画家书画成就,介绍画家刻苦自学成才的经历。“赵不仁君幼喜书法,长工绘事,书法秦汉,画长山水,惟此次作品中有《十破图》精妙异常,在京都可推巨擘。”《新民报》记者景孤血先生曾撰文:“吾友赵不仁先生……多才多艺之艺术家也。……此次作品中有‘十破图’,凡拓片、书笺、残画、故纸纷然集于一纸,而烧痕涴迹,宛然如真,就中拓片尤其难,盖为经过毡蜡,字有凸凹泐痕,不能与原纸平也。……不仁之艺,超也。”这是“十破图”第一次面世,人们在赞叹其摹仿残篇断页的逼真功夫、高超的画技之余,不禁深深为其中所蕴含的国破家亡、民族文化凋零、中华民族惨遭蹂躏的悲怆所感动。

1938年,赵不仁任职的《世界时报》被日军强行接管,他不甘当亡国奴,组织了当时影响颇大的“艺林画展”,在中山公园展出《十破图》。《新民报》等北平各家报纸纷纷报道展出盛况,称“《十破图》精妙异常,可推巨作”。日军却将他叫回报社,称赵不仁所画《十破图》是有意影射“皇军”,将其从《世界日报》解雇。从此,赵不仁便改名“不忍”,并挥笔写下了“闷葫芦斋”悬在家门口,隐居家中,精心写字作画。赵不仁失了业以后,为了养家糊口,一直靠修藤椅、糊纸盆、卖冰棍、拾破烂为生,即使在生活穷困潦倒中也不鬻卖自己的字画。这些举动无一例外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日军侵华的反抗精神与拳拳爱国之心。

1981年,中国美协北京分会为他举办了“赵不仁书画展”,积近半个世纪功夫的精美作品尽现在世人面前,这也是《十破图》第二次公开展出。1981年12月31日,《北京晚报》介绍道:“正在北海公园举办的赵不仁画展上,一幅名曰‘十破图’的绘画像磁石一般吸引着观众,画面上帖片、书笺、残画、古纸集于一纸,别具一格,人们连称:‘太妙了。’”这是《十破图》第二次面世。此时的赵先生已经七十四岁了,他的书画艺术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磨炼,已经臻于完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将军观展后激情地赋诗一首:“不仁而有仁,十破向黎明。人间今已换,无险不可攀!”中国美协副主席蔡若虹评价说:“赵不仁的书画非常好,字里画间功夫深厚,且有新意,尤其雪景山水,更有特色,这对研究传统书法绘画者来说,很有参考价值。”

1995年,在全国人民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北京举办了京粤穗文史研究馆书画联展,《十破图》第三次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再次看到这幅创作于“七七”事变之后的作品,对于画家的精湛技艺和爱国的民族自尊心,更加钦佩不已。赵不仁先生的书画精品同南北文史馆文坛贤哲的佳作展现于京都,这对安眠于九泉之下的赵不仁先生是一个极大的慰藉。

此外,赵不仁还曾为鲁迅、周作人等先生治印。目前可见一方白文“鲁迅”方印和一方朱文“周作人”圆印,取法汉印体式,字形偏于颀长,以冲刀法完成,字口呈现出天然的石屑迸裂的效果,整方印面浑厚朴茂,虽章法布局有些失于均衡,但刀法却绝非深厚功力者所不能为。赵不仁为鲁迅、周作人治印的缘由和具体时间,现今已无从查考,据笔者考证,赵不仁的女儿曾回忆赵不仁上辈既有极高的政治觉悟。赵不仁来到北京后,开始住在大爷爷家,三个月后大爷爷去世,又辗转住到了三爷爷家。赵不仁的三爷爷当时在河北满城县当县长,还是安徽省的议员。据说赵三爷爷当县长时,曾经保护了200多名地下党员,后来他也因此被关进了监狱,死在了监狱中。可见赵家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

赵不仁的三爷爷在北京有房子,据说和鲁迅、周作人是邻居,似乎还住同一个大院,关系颇为密切。因此据考证材料可以推断,赵不仁和鲁迅、周作人的相识,恐怕也是在这一时期。因为赵不仁为别人治印后,有在笔单上钤盖印章留底的习惯,鲁迅兄弟的印章笔单就因此保留了下来。即使是在后来的浩劫中,赵不仁出于对鲁迅、周作人兄弟的感情,也设法保留下来了这份印章笔单,实属不幸中的大幸。现在虽然原印章不可得见,但这份钤盖了印章的笔单,却成为见证赵不仁革命意识以及赵、周两家情谊的重要见证。

如果从时代来划分的话,赵不仁本人应该算是当代画家,但若是深究其书画内涵及活动时代,他应该被定位在近现代向当代过渡的时间节点上。中国画由近代向现当代的发展,经历了长期艰苦卓绝的试验与摸索,而赵不仁作为当时活跃在北平的著名画学会的领导者,则通过自己的书画实践为中国书画的现当代化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画多从传统继承而来,但却顺应时代和时局的发展,通过传统题材来反应人民的疾苦与时代的沧桑变幻。这应该算得上是赵不仁自己对于中国画的现当代化发展的一大重要探索。

综上所述,赵不仁是一位全国著名书画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公益的社会活动家。他的书画艺术在继承古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笔墨特性,形成了个人的书画路数,特别是他的书画作品往往与时局相结合,表现出一个书画家极强的社会担当。不可否认的是,赵不仁是近现代美术史上不容忽视的一员勇将,他在笔墨技巧上表现出极强的天赋,其书画作品中所透露出的笔墨功力及文人觉悟依旧令人肃然起敬。他对于时政的关注,对于民生的关心,无不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他的书画和人格魅力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光耀古今。

不仁而有仁——霍邱赵不仁书画研究

 

1.见于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人物志》,1999年版。

2. 见于霍邱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霍邱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版。

3. 见于代海《艺术中国·我眼中的当代名家》,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

4. 见于代海《艺术中国·我眼中的当代名家》,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

5.见于代海《艺术中国·我眼中的当代名家》,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

6. 见于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安徽省志·人物志》,1999年版。

7.见于霍邱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霍邱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版。

8. 见于代海《艺术中国·我眼中的当代名家》,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

9. 见于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京都忆往·北京文史集萃》,2006年版。

10.作品见于北京保利拍卖2017年中国画精品拍卖会。

11. 见于慕先贤《书画贵德勤,百年重树人——纪念著名画家赵不仁先生百年诞辰》,《人才开发》2008年11月版。

12. 见于霍邱县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编《霍邱文史资料》第3辑,1987年版。

13. 见于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京都忆往·北京文史集萃》,2006年版。

14. 见于沉沙《赵不仁,“大匠之门”外的南派巨匠》,2007年第2期。

15. 见于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京都忆往·北京文史集萃》,2006年版。

16. 见于代海《艺术中国·我眼中的当代名家》,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

17. 见于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编《京都忆往·北京文史集萃》,2006年版。

文章来源:诗书聚焦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木子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Www.AdminBuy.Cn 华夏经典艺术网 版权所有
郑重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拒绝一切商业性质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94904289 津ICP备18001537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