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关注 > 媒体 >

郭润文:写实绘画不会消失,它会变成经典

来源:未知 编辑:boling 时间:2018-04-03
导读: 壹号收藏网专访艺术家郭润文现场 郭润文,生于1955年,籍贯浙江。198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班。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造型学院院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油

  壹号收藏网专访艺术家郭润文现场

  郭润文,生于1955年,籍贯浙江。198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班。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造型学院院长,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出生地》 布面油彩

  壹号收藏网:郭老师,您好!很高兴能够采访到您,首先请问您的艺术经历是怎样的?在您的艺术道路上,哪些人对您影响比较大?

  郭润文:我的艺术经历可以追溯到文革末期。那个时候才十六、七岁,我随母亲从五七干校回到武汉,家里担心我读完书之后还得下放,就没有继续读书了。读不了书就只能当临时工,在建筑工地上给砌墙的师傅们做副工,而我的那些同龄朋友都还在读高中,我跟他们就不属于一个范围的人,所以很孤独。偶然一次在江汉路看到工农兵美术厂的一个车间,从落地玻璃里面我看到有很多人在画画,临摹中国的古代山水用来出口贸易。我觉得很有意思,在这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要画画,突然就觉得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于是,回到家里对着我们家茶壶上的一只孔雀画了生平第一张画。所以我学绘画是源自孤独,绘画让我找到了一个能够沉浸在某个状态里的东西。

  我们那时候没想过画画为什么,纯粹地是想弥补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对绘画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看到什么学什么,也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有一次别人介绍我给朱晓果认识,他那时候已经很成熟了,看到他的画我觉得很惊讶。后来又认识了另外一批人,王心耀、郭正善、宋克静、王祥林……我们年龄相仿,很容易沟通,我们相互交流,只要谁有一点资讯,比如一本画册,或者他的老师教给他一种绘画方式,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传达给我们。相互之间就慢慢地知道了什么是素描,什么是色彩,什么叫写生,什么叫临摹。

  《黑色的海》布面油画

  就在这个时候,文革结束了,紧接着恢复高考,画画突然间从兴趣变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能够改变自己身份的一种追求,大家就都去考大学。1978年,我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其他大部分朋友也都考取了不同的美术院校,进入到专业训练的状态,从那以后我们这批人就跟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学毕业之后,我被分到了电影制片厂,拍电影对年轻人来讲都很新鲜,但电影厂对我一个特别想画画的人来说,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好地方,我就不安心,一直想离开,想进入到一个能够让我自由发挥艺术创作的地方。一直到1985年,湖北美术学院(当时叫湖北艺术学院)把我调过去了,1987年我又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助教精修班,我真正开始学习现实主义油画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央美有一批对教学极其严格的老先生,靳尚谊、詹建俊、朱乃正、钟涵,跟他们学习的确是受益匪浅。在央美学习之后我就直接被调到广州美术学院,现在算下来,在广州美术学院待了30年。

  《永远的记忆》 布面油画

  壹号收藏网:1994年,您的油画作品《永远的记忆》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并获得 “中国油画艺术奖”,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郭润文:这幅作品创建于90年代早期,在“85运动”美术思潮的影响下,每个年轻人都充满创作热情,希望改变自己的方法,进入到前卫的创作观念中。我也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希望进入到最前沿的艺术状态,但我的写实绘画手法是多年积累起来的,当时正处在创作的高潮,放弃这种手法肯定是不行的,但是不放弃这种手法还是按照传统的路数画一些没有冲击力的作品,我又不满足。我当时思想很活跃,很希望能够把我对社会的态度、内心煎熬的东西体现到绘画里,我就做了很多艺术方面的尝试。

  首先我改变了对写生的看法。以前写生都是对着景、人或者静物,我那时候就考虑到能不能把我的思考做出来,做出来之后再进行写生,《永远的记忆》就是这种尝试中的一件作品。我首先把需要表达的物质画出来,我想到了小时候在艰难的生活状态下,母亲为家庭孩子,在上班之余,彻夜不眠地给别人做缝纫活,我每次睡觉醒来听到的都是缝纫机嗒嗒的声音,这个声音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我首先就想到缝纫机。

  《永远的记忆》局部图

  如何把我内心的东西通过缝纫机表现出来,我又想到了其他的一些环境,包括残墙破壁、抽象的挂物、小孩的衣服,还有因为我们那个年代经常停电,就把蜡烛放在一个反扣的碗上,残墙破壁上还有一封家书。虽然从文字上很难辨别写的什么,但是这种综合的氛围加到家书上面去,这封信一定很重要,也许是丈夫给妻子写的一封信,也许是父亲给孩子写的一封信,它传达了亲情,也呈现了那个年代的残酷性。当我把实物做完之后,打上特定光线,这种特定的氛围和环境立马使我回到了过去的生活状态,它流露出的饱满热情让我很激动。这幅油画出来之后,是一张静物作品,按道理说,静物的视觉能量是有限的,但这张画恰恰因为表达了当时可能很多人经历过的场景,感动了很多人。

  《持红绳子的女孩》布面油画

  壹号收藏网:看您的作品,不管是前期的怀旧,还是近几年用极具概括的绘画方式表达情感,创作主题虽然在变,但创作手法大体是没变的,为什么?您是一个保守的人吗?

  郭润文:让前卫的艺术家评判我的话,他们肯定说我是保守的,因为保守在前卫艺术家的理解里面是运用传统的手法表达现实主义的题材,在这个意义上我承认我是保守的。但实际上保守不意味着不好、不高级,保守不意味着缺乏审美状态。我虽然采取的绘画手法是写实的,但实际上我表达的东西不是古典的,古典在我的概念中只是一种经典的符号,我表达的对象与当时古典绘画里所表达的人、神、耶稣、圣母根本没关系,我表达的是现代人,我身边的人,因此我只是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来表达我生活中的状态和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当代的艺术家。

  此外,当我们活到这个年纪才发现,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非常不错了。今天这样变,明天那样变,对一个艺术家来讲,如果他的能量够大,也许是件好事,但是对一般的艺术家来讲,它是毁灭性的。因为你在进行新东西的时候,就把旧东西否定了,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讲相当于自灭。其实我一直认为我适合用现实主义写实手法表达思想,而且我具有这种能力,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我还是会一直用写实手法表现下去。我从来没有认为我这种手法是保守的,保守只是被别人判断的。

  《长夜》布面油画

  壹号收藏网:有一种说法说“写实油画是西方100多年前已经不玩的,现在已经没落”,您怎么看写实油画的现状和发展?

  郭润文:写实主义手法的没落的确是事实。因为从美术史的角度,19世纪以后,各种不同流派的产生,就是对19世纪以前传统绘画的颠覆和背离,在这种颠覆和背离的情况下,写实主义油画所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小,以致到70年代以后,西方的美术学院就不教授写实主义绘画了。一方面写实主义绘画在西方已经传播了大概400年的历史,他们认为一座座高山立在那里已经无法翻越;另一方面是写实主义艺术家们所表达的东西已经远远不够现代艺术家体现精神状态了,因此他们需要改变。

  《阅读非洲》 布面油彩

  是不是说写实主义就从此没落了呢?也不是!它也需要,因为老百姓需要,还有各种不同的机构都需要。那怎么办?怎么去学习、怎么去掌握它?有一个地方西方是有的,那就是博物馆,你需要这个东西你去博物馆就可以学到,不需要美术学院的老师来教你。但是中国不同,写实油画历来是中国的主流,像体制内的绘画一直都认为写实绘画是创造社会主义题材的主流性绘画,因为不用这种方法画的话,官方看不懂,老百姓也看不懂,这样就起不到教育人民的作用,因此写实绘画必须存在。

  但是作为艺术这个角度,写实绘画的确是边缘了。我们在美术学院教书也会发现学生追求的东西,写实绘画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愿望。很多学生都把自己处在学习前卫的阶段中,那么写实绘画自然而然就不像过去那样绝对主流,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也有可能会进入到西方那种教育体系中去。但有一个问题,中国缺乏博物馆教学,将来有学生想学油画的,只能到西方去。我觉得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绘画还会在中国生存一段时间,至于多长时间很难预料,但我觉得是不可能泯灭的,它会变成经典,成为极个别人的创作状态。

  《黑眼睛》布面油画

  壹号收藏网:作为广州美术学院的教授,您对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是怎么看的?

  郭润文:从1949年解放,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大学的美术教育都是将现实主义写实绘画传达给学生。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85运动”以后,随着艺术家们大量接触西方绘画,我们的绘画观念有了一个质的转变。一大批当代艺术家产生,一大批新颖的,或是学习西方前卫艺术的,或是有独创精神的作品产生,这些作品产生之后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使得学生已经完全不满足于过去传统的绘画教育,他们需要自己的东西,加上现在的资讯又很发达,他们所接触的视觉图像是过去完全不可比拟的。因此现在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激亢,同时又极其茫然的学习状态中,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标准了,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学生现在缺乏一个标准,而美术教学是一定要有标准,要有原则性。但由于现当代艺术的冲击,这种标准和原则被摧毁了,摧毁的结局就是学生在这两种状态之中挣扎。

  《任性女孩》布面油画

  因此我认为美术学院的这种方式给我们提示了一个问题:美术教学要不要有标准?要不要有原则?如果要,那我们必须设立一个严格的标准,否则就放任自流,那么中国的美术教育就是西方美术教育的那种范围,我们将来就跟西方美术学院一样。虽然是主张学生的独创性,但是在学校里面,基础训练就不作为美术教育的基本任务了,这样很可能学生进来要么学成一个大师,要么什么都不是,而什么都不是的肯定占大多数,大师肯定是少数,可能10年都没有一个,那在没有大师的情况下,学生到美术学院学习有什么意义呢?他什么都学不到,毕业后连跟美术有关的事情都承担不了,那学美术就等于白学了。这就是中国的美术学院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一个女人》布面油画

  壹号收藏网:您在日常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呢?

  郭润文:当一个艺术家是需要才华的,我一直强调要站在一个客观的状态下。现实主义绘画其实就是客观绘画,它不主观,虽然有的创作思路是主观的,但手法是客观的,因为我表达的是现实主义真实的一种现象,比如人。那么我对学生就是站在客观主义的角度跟他谈问题,你面对的一定是现实,你在不能成为大师的前提下,一定要有要养活自己的手艺,这就是现实。但我首先要鼓励你成为一个艺术家,美术学院是培养艺术家的摇篮,我鼓励你去研究、去探索、去极端的个人化。

  《红衣女》 布面油彩

  壹号收藏网:近些年,天价的当代艺术品层出不穷,郭老师怎么看待当代艺术中的天价拍卖现象?

  郭润文:只要国家的精神文明在不断发展,艺术市场不断繁荣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艺术市场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而来。2007年到2009年,2013年到2015年,曾经有两个高潮,大量的天价作品不断产生,中国的二级市场也很活跃。这种事情的发生跟艺术品市场有密切关系,不能说是完全真实的,但也不能说完全是虚假的,它存在一定的真实性。任何事情和经济联系起来一定会有泡沫,艺术市场尤其会出现泡沫,这个泡沫是艺术和市场发展必然的一个过程。

  《沉思》布面油画

  因为一个艺术市场的建立也是需要很多年的积累,才有了短时间的爆发,而且艺术家被发现、被认可或者被推崇出现天价也是各种不同阶层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人一定要有他的学术背景、创作背景、国际背景、国内背景、还有专业人对他的判断……这还是因为他本身就站在一个高点,本来就画得好,再加上各个阶层的人或机构帮他运作,然后实现一个高的价位,我觉得这很正常。

  如果说把这种泡沫同西方大师的市场比较的话,远远不够,只是冰山一角。为什么西方对大师的绘画能够达到令人咋舌的高价?他不也是一个人的作品吗?因为那些大师的作品是在极端的经济社会中长期积累产生的结果,是资本的结果。中国也是这样,当经济基础发展到庞大状态的时候,它必然有一个繁荣的市场,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总而言之,艺术市场应该持续不断地发展下去,不应该因为某些原因让它土崩瓦解,对一个国家来讲,这是不正常的,也不可取。

  《本命年》 布面油彩

  壹号收藏网:我们期待郭老师能够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祝您的艺术之路越走越远!

  郭润文:谢谢!

  壹号收藏网记者与艺术家郭润文(中)合影

  小编手记:采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从不满足现状的郭润文,他的创作热情始终没有减少,敏感程度和绘画能力仍在持续地向上发展,衷心地祝愿郭老师在往后的日子里能够将他一直想表达的理想在创作中实现。

责任编辑:boling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网友评论:

在“\templets\demo\comments.htm”原来的内容全部删除,插入第三方评论代码,如果不需要评论功能,删除comments.html里面的内容即可
推荐使用友言、多说、畅言(需备案后使用)等社会化评论插件

Copyright © Www.AdminBuy.Cn 华夏经典艺术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郑重声明:本网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拒绝一切商业性质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QQ:94904289 津ICP备18001537号 Top